“2017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动现场
“2017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动于7月4日在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开幕,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20个国家及地区的100多名海外人才受邀参加。活动由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导,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主办,吸引了几十家用人单位、创业园区和投资机构负责人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代表参加,打造了全要素、全链条创新创业平台。
此次活动共收到400多位海外学人报名,最终受邀人员中有83%以上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创业类人才全部携具体项目来京。今年,主办方在美国、欧洲、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举办了8场创业大赛海外分赛,优胜选手直接获得活动入场券。参会人才专业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金融管理、文化教育、新能源和新材料等16个领域,符合北京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创新需要,受到用人单位、创业园区和投资机构的追捧。
多部门联手推介引才政策
在4日上午举行的“2017北京海聚论坛”上,北京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阎晓东首先发表致辞,表示北京市将继续加大引才力度,充分发挥新时期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建设北京的热情与才干,并对参加活动的海外人才发出了诚挚的邀请。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洪继元对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了精准分析;而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主任袁方则从引进人才、服务人才、聚用人才三个方面对北京市海外引才工作做了全面讲解。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沈永刚介绍了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发展状况和引才政策。中关村发展集团总经理助理张哲介绍了中关村在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上的努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主办方还邀请了通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汪维介绍了“通武廊”人才一体化过程中的最新政策。
论坛由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陈蓓主持。
精英“现身说法”为海外赤子答疑解惑
在4日下午举行的留学精英工作创业分享会上,多位国家“千人计划”、北京“海聚工程”特聘专家“现身说法”,介绍了回京工作、创业的经历和体会。参会的海外学人积极地向专家提出各自所关心的问题,例如专家在归国之初是否遇到了一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海聚工程”的申请条件以及申请的时间;国外博士毕业后立即回国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后回国工作等。三个小时的充分交流使来访海外人才进一步了解了首都的创新创业及生活环境。
专家与参会人才热烈互动
“千人计划”、“海聚工程”专家、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吴晨在现场分享在京创新创业的亲身体会时说:“北京真的很美好。旧的历史时期,它留下无数灿烂、瑰丽的文化积淀;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又给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以机遇和希望。”
“这里有出色的工作环境,有进取热心的团队伙伴,高效灵活的工作氛围,乐观、充满活力和乐于奉献的合作伙伴,我在中国的每一天都很开心。”刚刚落地北京亦庄的欧洲科学院院士,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专家汉斯·乌思克尔特(Hans Uszkoreit)如是说。
参会人才凝神细听
参会海外学人受益匪浅为活动点赞
美国宇航局航空研究院、北卡农工州立大学博士,现任阿普顿国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的倪隆向记者表示,北京在创业就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比如政策执行比较透明等,此次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与不同参会人员的交流,学到了很多经验。
现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的谢来平认为,北京作为海外归国人员的首选地,存在政策透明、吸引力强、支持力度大的优势,“2017海外赤子北京行”的举办使海外归国人员更加了解了政策细节。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工程师的王绍迪希望回国创业,在他看来,国内拥有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芯片市场,而且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未来国内市场将会占亚洲市场的70%以上。
意在进入北京高校工作的陈博、郑成栋、于淑艳、罗玮告诉记者,之前对于北京的人才引进政策都不是很了解,“海外赤子北京行”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通过此次活动,了解到了相关政策,还能面对面与政府部门、相关专家和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很好地解答了他们心中的疑惑,对他们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海外学人代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陈博激动地在他的朋友圈写道:“国都筑巢引归雁,神州启策待贤能。学人‘中’心令四海,赤子‘华’志报山河。”
“2017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动还将举行“2017海外赤子北京行专业峰会”、“海外人才创业大赛暨项目对接会”、“北京重点园区、市属医疗、科研单位考察交流”等活动,让海外人才更好地与投资机构、北京市属单位以及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进行对接和洽谈,帮助他们全面地了解了首都创新创业环境,增强来京创业和工作的决心。
此次“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动已是第七届举办,活动为广大海外人才和北京搭建了一条联系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营造首都海外人才引才工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宣传北京市的海外引才政策的同时,为北京下一步重点寻访引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