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专业力量,打破人才供需不对称

2016-07-26 14:59:00
    来自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人才向二、三线城市的流动比例逐渐升高,活力越来越强。但不能忽视的是,二、三线城市仍然面临着“引才难”的问题。

尤其对于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财力和知名度,其在顶尖人才的招聘方面相对处于劣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就无能为力。如今的人才更注重企业文化,看重平台自主发挥空间,中小企业恰有这方面的优势,能进行快速反应,灵活调整,可以通过股权激励,给予人才更快速的上升通道和空间。因此,在引才方面,中小企业应主打这方面优势。

对于顺德乃至佛山中小企业而言,企业都拥有自主品牌,并非简单的OEM和来料加工代工厂,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学习空间,在引才时更要突出这方面的特点。

随着国际交往的愈加频繁,海外引才亦成为重要课题。这一方面,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引才难”,要破解这一困境,笔者认为关键是企业要进行精准匹配。即企业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所需人才类型,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在可承受的薪资范围内进行招聘。举个例子,如果一家创业不久、规模仅几十人的公司想引进Google的首席架构师,这就不太现实。

其次,企业要学会利用专业机构进行招聘。要挖掘专业人才,仅凭一家企业的HR是无法做到的。每个行业都有专业机构进行深耕,专业机构能通过专业渠道与人才有更广泛的接触,为企业提供更专业的咨询意见。

此前,曾有企业希望通过智联招聘寻找动漫设计的人才,对方要求在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寻找。当时我们就提出韩国在动漫设计方面有很强的专业人才,建议企业在该范围内寻找,按此方向企业很快招到满意的人才。这说明,在人才招聘上,借助专业机构的意见能有更精准的定位,进行快速匹配。

同时,企业的引才路径可更多元化。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企业在海外引才时,目光多数都盯着顶尖院校的留学生,或是通过华人工程师协会去寻找,对人才也通常要求有知名企业或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作经历。笔者认为,这些条件有时是企业给自己设限,不妨拓宽引才路径。如有着成熟经验和技术的海外退休工程师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们愿意继续发挥余热,也愿意到中国来。值得注意的是,在引才时不一定要规定工作年限,也可以通过项目制的方式聘请兼职人才。

当然,要引才留才,除了企业,还需要政府的努力。顺德此次设立的外国专家局就有明确的指示作用,让需求方和供给方知道如何进行对接。未来,顺德或许还可通过这一平台与中央外专局进行对接,引入更多外国“智库”。

同时,像此次举办的顺德人才发展高峰论坛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全国的专业机构能和企业进行面对面的接洽。政府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邀请到全国知名的专业机构,让当地企业有机会直接与其进行对接。而对专业机构来说,也能通过这一平台更好了解当地企业需求,拓宽市场。这样的平台仅凭一家企业很难搭建起来的。

从区域层面来说,政府还可以打造更具有吸引力的区域定位。例如,顺德可以将自己打造为广州和深圳的“后花园”,以低房价、好环境来吸引人才。此前,昆山就通过“上海后花园”这一定位的打造,吸引了不少外来人才。但其实从地理位置上看,昆山到上海还没有顺德到广州近。

最后,在引才方面,无论对于政府还是企业,笔者的建议是不要坐等,一定要“走出去”。一个月前,智联招聘为深圳组织部招聘技术雇员,当时深圳组织部就选择“走出去”,前往北京、上海等名牌大学进行推广。连深圳都有这么强的外出推广意识,顺德乃至佛山企业和政府更应该大胆“走出去”,宣传自己的特色,扩大城市和企业影响力。

像顺德这次发布的一系列重磅人才新政,在当地会有很强的宣传效应,但省外或是海外却不一定能被获知。这就需要政府“走出去”进行宣传,让更多的目标受众知晓。笔者这个月连续参加了秦皇岛、厦门、顺德等多地人才论坛,但这些论坛均在家门口举办,这就意味着受众都是本地化,那以后是否能在异地举办人才论坛,去吸引省外或国外人才呢?

对于企业来说,“走出去”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智联招聘每年都会组织客户到海外考察,如到硅谷的苹果、Google等知名企业参观,听他们的高管介绍如何判定人才、如何做产业规划,这对于企业的引才工作规划亦有裨益。